Baleen#2 该隐的毒药

Baleen#2 该隐的毒药
Photo by Hal Gatewood / Unsplash

Feature | 专题

四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很不寻常。当天,一名得克萨斯州的联邦法官针对一桩诉讼作出初步裁决,作废了FDA对某款处方药的上市许可。一旦七天的上诉期过去,该药将立刻在美国全境下架。然而,不到一小时之后,华盛顿州的另一名联邦法官在审理另一起案件时宣称,坚决维持此药的流通。同日出现的两份截然相反的判决,瞬间将这款处方药变成了保守派与自由派的激战阵地。

这款引发争议的药物是米非司酮,FDA批准其上市仅有二十年的历史。米非司酮的主流用途是与米索前列醇并用以终止早期及中期妊娠,也就是人们熟悉的药物流产。自去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后,围绕女性堕胎权的政治风暴再次掀起,米非司酮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而在这场无休止的政治角力之余,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这款药物的发明历史与它牵系着的人群。只有了解这些方面,我们才能充分地体会米非司酮象征的权利、自由、为身体带来的庇佑,以及科学进程的真正影响。

两起诉讼案后不久,Radiolab重播了2022年秋天为米非司酮制作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简明地阐述了米非司酮的研发历史、应用进展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虽然保守派通过质疑使用安全和批准流程否定米非司酮的合理性,但这集节目凭借通俗的讲解和生动的对话,有力地回击了保守党的诡辩。

一切的起点可以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巴西,堕胎仍是一种刑事犯罪。想要终止妊娠的孕妇通常会去药店购买一种治疗胃溃疡的常见药物——米索前列醇。这种广泛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中的自然激素,能促使子宫收缩,进而将胚胎排出体外。然而,使用米索前列醇堕胎毕竟属于一种非法的“民间智慧”,大多数人对其用法、用量和禁忌知之甚少。即使药剂师会在孕妇购买此药时偷偷提供一些建议,却也确保堕胎是安全且成功的。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巴黎一家制药公司的犹太科学家Etienne-Emile Baulieu,在了解了女性因堕胎背负的社会压力和身心侵扰之后,决定将研究重点转向性激素。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发一种分子,阻断并冒充孕酮,激活孕酮受体,从而终止子宫孕育受精卵。 经过数月的实验,Baulieu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公司的第38486个分子,以代号RU-486相称,这就是后来的米非司酮。然而,米非司酮只能终止妊娠,却无法排出胚胎。此时,这些研究人员灵光一现,联想到巴西妇女用溃疡药流产的做法,决定用米索前列醇作为米非司酮的辅助药物。自此,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双剑合璧。在随后的数轮临床试验中,这对搭档几乎实现了100%的成功率。

等到本世纪之初,Mife-Miso终于作为处方药被FDA批准在美国上市。考虑到妇女需求的紧迫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Mife-Miso搭档在不同剂量和时间条件下的效力,例如,将米索前列醇的用量从600毫克缩小到100毫克,或者将妊娠期限从七周延长到十周,结果证明药效始终稳定可靠。他们还发现,服用前的各项体检并非必要。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扩宽了Mife-Miso的应用范围,为女性争取到更多决策的时间与机会。

截止到2020年,美国约一半的流产成功案例是依赖Mife-Miso完成的,而新冠疫情的扩散意外地为流产药物的可及性开辟了一条加速通道。大流行期间,需要药物流产的妇女不得不冒着感染风险去诊所获取医生的处方,因此,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将FDA告上法庭,称FDA应取消线下就医的不合理限制。ACLU最终胜诉,联邦法院裁定,女性无需通过线下就诊便可获得Mife-Miso,同时,高危人群以外的孕妇也可免除所有前置的体检项目。这一历史性的裁决,为流产药物的网络销售、远程邮寄和辅助线上医疗提供了法律依据。改变之初,许多医生忧心忡忡,担心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孕期,或者在远程通话中清楚地沟通自身状况和生理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数据打消了这种顾虑,远程辅助就诊并未降低药物流产的成功率,药物流产的有效性也已与手术流产持平。借助口服药物和辅助诊疗,女性终于可以掌控堕胎的决策与执行,尖锐的刮匙终将像金属衣架那样成为历史。科学的飞跃为女性打破诸多障碍,使女性拥有完整的对身体、隐私和生育的决定权。如今,Mife-Miso的使用者正在逐年增长,上升的曲线背后正是科学进步铸就的基础。

在节目的末尾,三位主播连连感叹,大多数关于堕胎的讨论都无法脱离某种政治属性,以至于任何细枝末节有可能引发一场文化冲突。然而,米非司酮的故事却战胜了司空见惯的政治化倾向,因为它代表了科学的无畏进步。这种进步超越了政治纷扰,超越了权力决策,赋予了女性更大的自由——这个结果比一切都重要

作为米非司酮之父,Etienne-Emile Baulieu无疑会为Mife-Miso迟来的普及感到自豪与欣慰。或许,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平抚他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遗憾。在《纽约客》的一篇传记型长文中,Baulieu讲述了米非司酮诞生背后的艰辛。他曾为米非司酮的研发许可与极端守旧的公司管理层斗智斗勇。为了说服他们,Baulieu不得不将米非司酮的另一用途——抑制皮质醇、改善压力水平——推向前台。米非司酮上市后,针对它的非议依旧汹涌。美国的反堕胎人士炮制出恶毒的指控,声称米非司酮的别名是“齐克隆B”——这个名字与二战时期纳粹用来毒杀犹太人的毒气同名。梵蒂冈更是一度将米非司酮比做“该隐的毒药”,把它与《圣经》中杀害亲兄的恶魔相提并论。在争议与中伤的漩涡中,Baulieu始终坚守着他的立场,守护着他的科学成果,并为女性的权益作出了重要的抗争和贡献。

对我来说,Radiolab的这集节目意义深远。收听它的那天,我刚好要服用第一颗十毫克的米非司酮,用来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

看到妈妈为我准备的装药和诊断证明的信封,仍然有点想哭。

获得米非司酮的经过颇为曲折,再加上女性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政策环境,我不可避免地感觉社会正向黑暗逆行。这种感觉第一次在我自己的生活里如此鲜明。记得去年夏天,美国最高院推翻“罗诉韦德案”之时,我的反应只是笼统的愤怒和浅显的同理心,因为我的个人生活与它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去年下半年,我被诊断出比较严重的子宫肌瘤和腺肌症,并且不得不在年底回国做手术。这次生病的遭遇让我开始思考女性的生理结构对于我们自己、外界和社会分别意味着什么。今年四月,当我再看到米菲司酮在美国引起争议时,我终于能够理解政治操控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实际生活,体会女性的生存压力。我忍不住地想,如果米非司酮的FDA许可真的被撤销,那么像我这样需要它来治病的人该如何应对?那些需要借助它来恢复生活秩序的女性将有多么无助?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任何脱离具体的健康和生活问题的争辩都显得无足轻重。她们渴望的只是一个能够恢复健康、重建生活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蕴含在每一颗小药片中。对于她们来说,这些药片是希望的象征,代表了新生与自由。然而,对于那些急于诋毁、用空洞的教条将它捆绑的反对者来说,这种希望成了“毒”。但实际上,这些人的无知、操控,和对个体痛苦的漠视,才是真正的毒。

相比其他媒体报道,Radiolab的作品为听众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引导我们以清晰、积极的态度追寻科学发展带给我们的希望源头,而非将我们弃于一团混沌之中。不愧是我一心一意支持了许多年的节目,感谢Radiolab。

Abortion Pills: Take Two, Radiolab, April 23, 2023